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李时珍文化

深入民间听采视 呕心沥血修本草

发布者:叶梅青 点击次数:3014 发布日期:2021-03-30

深入民间听采视 呕心沥血修本草

李时珍是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,他读书却不迷信书,在行医时,他只相信实践。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,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,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。

李时珍和父亲商量这件事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有一些医生只知道按药书上的药方下药,结果用错误的药方导致了很多起医疗事故,甚至因为开错药使人丧命,再不能让错误的东西一直流传沿用,那要害多少人哪。老人对他说:“你有这个心是好的,但你要知道重编本草是一项浩大的工程,要耗费大量的财力、物力和人力,这不是你个人能夠完成的。”

父亲认为编习本草的书,内容之多,费时费力,困难重重,起初不赞成时珍的想法。还有社会上一些人听说时珍要重修本草,众说纷纭,有的说:“檀动古人经典,简直狂妄至极。”父亲不认同,社会某些人看不起他,但他并没有放弃。当他一想到无数次不堪回首的事故发生时;他重编的思想更加坚定了。他决心要重新修编一本新本草,纠正错误的药方,重新补充正确的知识,另附有直观的药材图片,使得医生临床施治,避免再发生令人痛心的悲剧。

父亲李月池看李时珍修草决心已定,也积极支他。于是李时珍全身心投入修草工作。晚上他阅读了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,边读边做记录,对各书的观点相互比较,吸取精华。白天他走出书斋,穿上草鞋,背起药筐,拿起药锄,带上记录纸,不辞辛劳地投身到大自然中,投身到人民中去。他不畏严寒酷署,不怕山高路险,翻山越岭,足迹遍及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等地。他不耻下问,种地的,放牧的,养蜂的,喂鱼的,砍柴的,打猎的他都要访问,比如,他从种菜人那里得知芸苔就是油菜;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告诉他,蕲蛇牙尖有剧毒,人被咬伤,要立即截肢,否则就中毒死亡。李时珍追根究底,要亲眼观察蕲蛇,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。那里有个狻猊洞,洞周围怪石嶙峋,灌木丛生。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,举目皆是。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,所以生活在这一带。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,到处寻找。在捕蛇人的帮助下,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,并看到了捕蛇、制蛇的全过程。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,后来他在《本草纲目》写到蕲蛇时,就得心应手,说得简明准确。说蕲蛇的形态是:“龙头虎口,黑质白花、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,腹有念珠斑,口有四长牙,尾上有一佛指甲,长一二分,肠形如连珠”;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:“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,人以此寻获。先撒沙土一把,则蟠而不动,以叉取之。用绳悬起, 刀破腹去肠物,则反尾洗涤其腹,盖护创尔,乃以竹支定,屈曲盘起,扎缚炕干。”同时,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:“出蕲地者,虽干枯而眼光不陷,他处者则否矣。”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,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。

李时珍对药物的了解,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,而是一一采视,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。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、含混不清的药物。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“一一采视,颇得其真”,“罗列诸品,反复谛视”。

很多知识和小偏方都是他从民间走访得到的。所以他乐于走访。他边走访,边记录,在祖国各地的山野中,在群众智慧的海洋里,获得了广博的医药知识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李时珍花了近40年的时间,发愤读书、辛苦实践的磨砺后,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。经过一遍又一遍的修改,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中药巨著《本草纲目》,全书约有190万字,五十二卷,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,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,载方一万多个,附图一千多幅,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。极为突出的是他纠正前人错误甚多,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重大成就,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(生物学、化学、矿物学,地质学,天文学等等)也做出了极大贡献。因此达尔文称赞它是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”。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科学遗产。

《本草纲目》在李时珍逝世三年后正式出版。问世不久,便得到广泛流传;还先后被译成日文、拉丁文、德文、法文、俄文、英文、朝鲜文等多种文字,被誉为“东方医学巨著”。

关闭此页】 【返回上页
Copyright © 2011-2020   湖北李时珍御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   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湖北省孝感市黄香路滨湖天地竹苑2-17号   座机:0712-2658888
邮箱:1046091179@qq.com
备案编号:鄂ICP备2021003271号-1
技术支持:孝感网站建设▪创晟网络
服务热线
0712-2658888
微信扫码洽谈